《论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

前言

今天我们分享叔本华的《论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光看书的名字可能看不懂在讲什么,举个例子作为开始:

原因和状态

将凸透镜在太阳光下对准纸张,持续一段时间后,纸会被点燃。纸被点燃的原因是什么?因为我们将凸透镜对准了纸张。但仔细想想,好像还有其他道不全的条件因素,比如氧气的存在,温度的升高,而温度升高又依赖于太阳光落在了凸透镜上,而太阳光能够落在凸透镜上又依赖于挡在太阳前面的云的离开,而云的离开又依赖于风正好吹走了这片云,如此等等,以至无穷。当一切必要条件都已经具备,只缺一个条件时,我们往往将这个最后的条件称为原因,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个东风就是传统意义上变化的原因,而在纸张被点燃这个例子中我们会习惯性地将原因归结为将凸透镜对准了纸张。但是如果排除这种考虑,就会发现,氧气的附加,云没挡住太阳等也都是必要的,如果颠倒它们的出现的顺序,就会成为传统意义上的原因。换句话说,是事物在时间上出现的偶然性决定了谁是纸张被点燃的原因。如果再仔细考察,我们会发现,纸张被点燃,产生变化,这里的原因其实是一种状态,各个必要的条件共同组成了这个变化的产生,只是我们下意识的将最后一个满足的条件称为了原因。不存在我们所谓的变化的原因,只存在导致它后继状态出现的整体状态。也就是说,变化的原因是状态。在生活中误将原因归结为条件的例子多么?比如:情侣从举案齐眉到横眉冷对的转变,各种成功学大师告诉你,想要成功就要xxxx,各种捞女教程告诉你想要获得爱情就要xxxxxx。各种文案都在疯狂的暗示你,将你想要的转变,通过话术技巧直接将原因和结果进行了关联,实际上根本不是如此,唯有状态才是变化的"原因",关于状态可以看一下木头的《苏世民我的经验和教训》中关于"不听话"的解答。

充足理由律的根的含义

在上述例子中,不难发现,我们可以追问"为什么纸张能被点燃",但是我们为什么能问为什么呢?这个答案就是由"理由律"来保证的,即:"存在着的事物都是可以被解释他为什么存在的,我们可以为每个现象或断言找到一个合理的解释,时间或者空间中存在的每一事物,都是以其他事物为理由而存在的"。在例子中我们将原因重新解释为了状态,对于理由律的这种表现方式,我们用因果律来指代,理由律的每一种呈现方式都代表了一个根,叔本华在经过自己的观察后,认可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理由律的解答,但是同时,批判了包括康德,笛卡尔等所有前辈们对于理由和原因的混淆。重新将理由律进行了分类,最后得到了四种可以涵盖所有"为什么"的,对理由律呈现方式的新的解答。分别是:自然界状态变化为代表的因果律(这里的状态就是原因),经过理性抽象后逻辑学为代表的认识律(判断的根据称为理由),对于人类行为分析为代表的动机律,对数学中三个角相等得出三边相等为代表的存在律。

总结

每一句书中的分析,几乎都要经过反复思考,比如在解释视网膜成像的例子中,叔本华非常精细地拆分了人的认知过程,理性,知性(悟性)和感性在其中分别扮演的角色一目了然,甚至还做到了对知性按照不同的方式进行了分类,狡猾和敏锐的区别也得以显现。除此之外,他还重新解释了时间和空间的作用,算数和时间的结构相似性,科学和4重根的关系,以及记忆的本质等等。这本书作为唯意志论哲学的基础,知识密度非常高,对于我们形成深邃的判断力有极大极大的帮助。最后引用书中的一句话结束分享:“我们需要去发现那些真正罕见的思想家,只有在深不可测的波涛中游泳的人的著作中才能发现可靠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