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宣扬道德是很容易的,找出道德的根源则很困难。我们继续分享《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的下半部分:道德来自哪里?

过去的道德观

在叔本华之前,关于道德,主要有下面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是幸福论,代表人物是亚里士多德,他认为人生的目的就是获得幸福,而通过实践德性比如勇敢、勤俭等,个体就能够获得幸福,美德和幸福是同一的,但我们不难发现,这犹如两个无论怎样摆放都无法叠合的图形。第二种观点是解救论,在佛教中,八正道被认为是结束苦难和实现精神解脱的途径。在基督教的教义中,亚当和夏娃因为违背上帝的命令偷吃禁果,作为后代的人是有原罪的,而通过信仰耶稣基督并遵循他的教导,信徒可以获得灵魂的救赎和永生。第三种观点是神秘论,代表人物是柏拉图,在他的作品《理想国》中,美德被视为灵魂的优秀状态,也就是(理性、情感、欲望)之间的和谐统一,当理性控制着情感和欲望时,灵魂就处于一种卓越和美德的状态。通过实践美德,也就意味着自己灵魂的完善和提升。不难发现,除了柏拉图,古人将道德作为了手段来看待。

康德的观点

在这之后,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中重新描述了道德的基础,首次提出了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的观点,一个人在多大程度上把他人视为目的,而不是手段是衡量人们性格之间巨大伦理差的最关键标准。人的自我和利己在这里被清晰的标示了出来,就像发明礼貌来遮掩不光彩的部分:我们对每一个所遇到的人,都像出于本能似的首先只是寻找某一可能的手段,以服务于我们始终无数的目的中的一个。每认识一个新人,第一个念头是对我有什么用,一旦他们确信了这一点,这个人就等于什么都不是了,亦即寻求某一工具,这几乎成了成年人的目光本质:至于那工具在被使用时是否会或多或少受到损害,却是在很迟以后才会出现的念头,甚至压根不会出现。我们向某个人了解情况或者建议时,他会不曾稍稍想想我们的目的,而是机械式地回应建议,因为他的意愿还在问题还未得到真正判断的审视前就直接口授了回答,因而他是依照他的目的来引导我们,连他自己都没意识到。在欣赏康德关于目的和手段看法的基础上,叔本华同时批判了康德将道德解释为一种命令形式的法则,除了必然的因果律,没有奖罚等,不能用"应该"这种词汇,先入为主的假定法则的存在。法则请参考上面提到的内容。将要探究的果变成了现在的原因,悄无声息地从神学道德学那里,借用了摩西十诫的命令式,重新进行包装,但其本质仍然是未经证实的,想象出来的,改换了外衣的神学。这里的批判和论证过程中非常深刻,这里不再仔细展开。

真正有道德价值的行为

重新看一下人生,所有人的行为一般来说都出自利己和自我。比如平时一毛不拔的铁公鸡在面对乞丐说出:施舍者在另一个世界将千百倍得到回报的时候,也会慷慨解囊,因为他们深信在来世他们还将成为巨富。富有者讲究诚实合法只是因为诚信可能只是为了更好的保障自己的财产安全。那么是否存在发自自愿的无私的爱呢?这一问题,我们无法完全直接解决。因为在现实世界中,我们得到的永远是事实,动因却不是清楚的显露出来的,甚至很多时候,自己行事的真正动因都是错误理解的。比如有些人确实发自对邻人的直接的爱而行事,但是却只懂得以上帝的命令做解释。但是即使如此,很少人会怀疑,会有人公正处事,唯一的目的是不想别人受到不公的对待。在双方互相承诺了义务后,不只是监督别人是否履行义务,而是真心并不希望与自己打交道的人会有所吃亏。有时候,甚至有人会不惜置自己的生命于明显的危险之中,而帮助的只是素昧平生的人,在整个过程中他想到的只是眼前所见的别人的巨大危险和困境。而这些一定存在,但是无法证明动因的行为,才是有道德价值的,即不带有任何利己动因的行为。这些行为的出发点可以归结为这样一句话:不要伤害任何人,尽你所能地帮助所有人。

有道德价值行为的源头

在基于如:缺乏足够的动因不会产生行为,对行为人的性格而言有足够的动因后行为必然发生等9个现实公理的基础上,叔本华得出了一个结论:苦和乐必然构成人们做出或者放弃每一行为的基础,作为其最终目的,苦和乐要么是行为者本身的苦或乐,要么是行为中被动参与的另一方的苦或乐。如果行为主动方完全着眼于他人,为了减少对方的痛苦而行动,那就是有道德的,其他情况统统不算。但是别人的苦和乐怎么可能直接和我产生关联呢?答案是:无法解释,但是我们每个人都可能体会过,看到心爱之人受伤后,自己也会心疼不已,看到无缘无故残害小动物地行为会无比愤怒。神奇的自然之光如隔离墙一样将存在物完全分开,但是在某一种情况下,“非我”和“我”的鸿沟会消弭,一个个体在另一个凄凉形体的个体身上重又直接认出了自身和真实的本质。事物的多样性和分离,以及个体化倾向在这一刻完全归一,这个过程就是同情,而同情的触发条件就是参与者的痛苦和不幸。

人的性格

根据我们的经验不难发现,面对同样的情况,人的行为是不同的,这是因为人的三大伦理基本推动力为:利己、恶毒和同情,在每一个人身上都是不同的,甚至是以极不相同的比例存在,每一个人相应地只会受到这个人特别敏感的那些动因的影响,并且无法改变。虽然同情是道德的唯一源头,但是每一个人的性格中由于三个比重的不同,因此面对同样的动因影响,最后的行为是不同的。所以理性和卑鄙无耻是可以并存的,非理性和高尚也是可以并存的,优秀的道德品质比所有一切理论性的智慧都要高出一筹,具备高贵道德情操的人,哪怕智力上平平无奇,仍然可以通过自己的行为让那些知识渊博的人感到羞愧。关于动因的对人的作用过程可以再看一下视频的上篇一个坏人的确永远不会因为受过教导而变好-柏拉图

总结

在本书中,叔本华重新阐述了谎言,良心,义务,责任,仁爱,公正等概念,并且非常深刻直观的进行了剖析,受限于篇幅,更建议大家仔细去看一下这本书,看完之后真的会完全颠覆你的三观。最后引用书中的一句话结束今天的分享:
不少人会杀死其他人,只是为了用其身上的脂膏擦亮自己的靴子,但是世界上也确实存在一些真正诚实的人,正如三叶植物的确也会有些长出四片叶子。但是哈姆雷特的话也绝不是夸张的,他说:“在这世上,诚实的人那可是万中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