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肯锡教我的写作武器》

第一章《信息》读后感

学到了什么

  1. 在信息的传递上,对于规范性信息的描述,我应该更加慎重。比如你应该怎么怎么做,命令式的口吻在严谨性和压迫性上会更强,如果作为一个销售,面对顾客的时候,不建议使用。可以考虑💭下面的情形:我们家的产品很好,你应该使用。但是在另外一些场景,比如帮同学审核代码等场合,严肃指出问题的时候,可以用规范性术语。
  2. 对于评论性信息,可以间接地影响一个人的行为,相比规范性术语,效果更好。比如,工作场景中测试同学会有这样的描述:这个方案可能更好!这个问题的解决是必要的!评论性信息在解读过程中会潜藏着行动。所以在对非上下级的沟通中,可以采用这种评论性的描述来让对方行动。
  3. 记述信息会间接转化为评价信息。在描述上,会不自觉让别人误会我,比如觉得我没自信,比如xxx。比如我说周围去年有被离职的人->工作不稳定。比如我说:我是大学毕业生里面唯一的一个游戏开发人员->你好聪明(取决于内心价值观的评价条目),我和领导是非传统上下级模型->你不听领导的话。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受众自己推论评价信息(前提是你知道对方价值观中的评价标准),让他自己作出好评,但也可能让别人误会。我得更加慎重的描述一些困难,因为好像大部分人对问题是持有回避和厌恶的评价态度的,我虽然讲的是事实,我不怕,我可以想办法解决,但是别人不是这样想滴。

第二章《写出流畅有力的文案》读后感

学到了什么

  1. 在工作交流中,有意识地采用主+谓的形式来描述问题和行为,明确行为的责任人。比如:我来解决这个问题。之前经常会碰到使用被动语态的场景,来隐藏行为者。比如;这个代码被改坏了!
  2. 采用不及物动词的描述形式,会造成减少沟通的效果,类似于下达命令。比如:吃饭了!上班了!和女朋友聊天如果为了展开话题的话,不建议使用不及物描述,这样子会减少互动欲望的。
  3. 希望刺激思考,活跃氛围,多采用主语+谓语的形式!云让🌧️降下来了->下雨了。
  4. 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思考的工具,可以将无意识->有意识的思考,有意识的使用语言技巧。

第三章《你的思想,如何以精彩文案呈现》

学到了什么

  1. 采用自下而上的信息设计方法,对信息采用结论法进行导出的时候,🈶️意识的认识到自己是否存在假设性思考的倾向,比如有下面3个条件:
    (1)他每个月在吃饭上开销很大。
    (2)他这个月开的车是100万的汽车。
    (3)他会一门乐器。
    根据上面的条件,得出他是一个富二代的结论。再比如情侣吵架,很多时候就是采用了跳跃性思考的方式,导致问题被无限放大。
  2. 对于不同类型的信息,进行推论论证,采用的方式也不同。
    (1)记述类信息:使用经验,实证的方式。
    (2)评价类信息:根据评价标准和评价条目(优秀员工,优秀会有一个指标)。
    (3)规范类信息:行动原理。(各种心理学,潜规则)
  3. 对信息进行抽象然后再推论(带有假设),来满足用户的提问。比如问这样一个问题:现在的女性用户需要什么?调查后发现他们喜欢各种狗,猫,喜欢出去玩,喜欢占星。分别得出下面的结论:他们喜欢小动物来满足陪伴需求,他们生活压力大想要自由,他们更希望有人懂他们。再进一步推论,他们想要情感上的链接。
  4. 写文案,想问题的构思过程理顺主题,主题之前不重叠,主题的数量控制在3到7个。

第四章《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学到了什么

  1. 解决问题,解决的是对方的问题!从对方的角度,了解对方的问题类型后,让对方能够以最小成本,获取收益最大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下意识留意是否仅仅针对问题本身,提了一堆建议,忽视了对方。比如,写代码的同学遇到难题的时候,会来求助。我们提出的解决方案,很多时候是不考虑对方的成本(比如涉及到跨部门,比如一句代码就可以搞定但是业务会耦合)的,而仅仅是为了完美的答案本身。

第五章《有说服力的故事,如何展开》

学到了什么

  1. 在讲故事的时候,可以尝试按照下面的思路来描述过程:平稳态->意外->恢复平稳。面对不同的问题类型,对应不同的恢复平稳的手段。比如追求理想类型的问题,最后需要定出具体的实施策略!恢复原状类型的问题,要加上状况的说明,直接切入原因分析会很唐突。
  2. 与人沟通的时候,切忌自己一股脑输出,迎合接收者的认知角度,否则接收者无法接受,难以接受,最终导致沟通无效。

第七章《文案的高明说服技巧》

学到了什么

  1. 提出方案的时候,优先告诉对方风险,越晚说出,只会增加接受者的担忧和纠结。比如面对相亲,抱着走的更远的态度的话,优先介绍自己的不足和未来打算的风险,而不是在双方有沉默成本之本之后,再说。
  2. 提供备用选项,锚定后,放在中间,同时考虑对方对于风险的承受能力。
  3. 说服别人的时候,不一定要使用必须等词汇,可以使用行动原理,从对方的视角,采用对方认可的规范命题来间接影响比人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