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探讨了这样一个问题:他人是如何对我们的思想,情感,信仰和行为产生影响的。
具体讲了什么
第一章 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抛出几个观点,来引出社会心理学
- 人们倾向于通过赋予过错者某种性格特质来解释其令人厌恶的行为,而实际上,外部压力往往会导致我们作出愚蠢的行为,虽然不是说所有人都会对同一种社会压力作出相同的反应。但是有些情景,在满足了特定的要素之后是可以产生令人不悦的,破坏性行为的。比如:人民圣殿教的教主吉姆琼斯,发动了集体自杀公民死亡事件,造成918人死亡,包括276名儿童。这个和叔本华提到的人的本性只有在危难的时候才会暴露有一点区别,我更倾向于认为这里的行为是被诱导而不自知的产生,是非本人意志的体现,叔本华的那套是基于自我之上的选择。
- 事后聪明偏见,高估自己的预测能力。
- 面对轻微威胁,人们会讨厌被禁止的行为,但是收到严重威胁的时候,会被吸引。
- 无意中听到某人讲我们的好话,会喜欢这个人。但如果听到的不完全是好话,会更加喜欢这个人。
第四章 从众
希特勒的核心圈子,尼克松亲密顾问帮忙对水门事件进行掩盖,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关于O型环缺陷处理的行为表明在有凝聚力的团体思维种,成员对于一致性的需求会让成员避免发表意见,隐瞒观点。引申出对于从众行为的讨论。
- 从众的生理基础来自哪里?镜像神经元的存在,婴幼儿时期展露的模仿本能,人们互相交谈进行模仿的变色龙效应等,群体压力会直接刺激杏仁核(和疼痛,恐惧不适相关的区域)。
- 阿西进行的直线感知测试实验,表明即使是在简单不过的问题,受到群体压力的时候个体出问题的概率大大飙升。对正确信息的需要和我们对归属的需要会产生冲突,造成不适感,进而影响选择。但是如果出现了一位持有不同意见的人,会大大削弱群体诱发的从中力量。
- 承担责任,高自尊,作出承诺,有安全感的情况下,更容易打破群体思维惯性。
- 短时间淋浴🚿(一个同学打肥皂的时候关淋浴,观察者看到后习得这个行为),乱扔垃圾规范的实验表明,环境暗示大多人无视规范的时候,不良行为就会被鼓励。人们偏离所属群体的时候,会从别人那里得到暗示,然后模仿。
- 纽约38邻居围观基蒂被刺杀的例子,罗丁设计的女性求救的例子,给出了旁观者效应和责任扩散现象(这里的责任扩散不仅仅包括多个人共同分散了帮助求助者的责任的情况,同一个人如果心里有其他事情,责任也会被弱化)。如果我们碰到这种情况,直接指明让谁来帮助你可能会让你获救的概率更高。
- 在共呼吸,同命运感觉被触发后(比如共同参与野营⛺️,在同一节车厢),利他主义和冷漠抑制会更有可能发生。缺乏这个前提条件的时候,人们会无意识地评估自己是否要参与,情况严重么,是否代价很高,这样考虑后的结论将决定你是否行动。
- 教授问同学问题,大家面面相觑但是不举手🙋说我不懂的现象引出的多元化无知,即他人模棱两可的行为会导致错误的集体信仰,个体在这个集体中会间接受到影响,趋于行为一致。
- 从众的类型:依从,认同,内化。不超速是因为要罚款,不超速是因为我爸不超速,就是不应该超速,这是规则。3种心态,代表三种从众的心态。其中内化是对人影响最大的,因为他重新规范了个体的是非观,而人往往有证明自己是对的的倾向。
- 米尔格拉姆实验,纳粹屠杀,伊拉克战争时期的阿布格莱布监狱的暴行表明权威对人的影响力之大,个人在其中会无意识依附,也不会有内疚。
- 科学家试验过程中面对的,一般道德责任和具体道德责任(比如米尔格拉姆实验中参与作为老师的实验者在实验前和实验后的心态是否是一致的,还是产生了不可逆的转变)的两难境地,让我对他们心生敬仰。
千万不要怀疑,一小群有思想,有责任心,有组织的公民能够改变世界;事实上,这是唯一的改变。
第七章 偏见
本章一开始就给出了偏见存在的合理性的解释:从事狩猎采集的祖先对陌生人的警惕,把陌生人当作潜在的攻击者的偏见,在危险的世界里,更能够帮助他们生存下来。
偏见的形成机制
世界太过复杂,无法对任何人,任何事物都有高度分辨性的态度,通过打标签形成简单,粗略的想法可以简化处理复杂问题。带来的结果:对于个体,会导致我们误入歧途,不公平,甚至可能是有害的。(亚裔美国人通过会被认为是有优秀的数学才能的人,而少部分同学天生不喜欢数学,在这样的环境下会被歧视包围)。
容易产生偏见倾向的触发源
精神欠佳的状态下,对一个人知之甚少的情况下,对他所属群体的刻板印象就会越强,产生偏见的倾向也会越强。(上面亚裔美国人的例子,如果这个同学主动暴露自己不擅长数学,讨厌数学的话,偏见机制也就不会形成),主动暴露自己的一些特定可以减少偏见的形成,大部分人都有了解别人做事的动机的倾向,当他们有了个人化的信息后,就会减少采用群体标签的刻板印象。
偏见的情感成分
有了深深偏见的人实际上会对他所珍视的刻板印象不符的信息免疫(自证预言),会抵制理性论据,偏见的直觉掌控了思维之舟,逻辑原因随波浪起浪落摇摆不定。(纳粹德国对犹太人的暴行,是因为恨他们在前所以攻击他们,而不是因为他们是共产主义者,从而决定攻击,憎恨他们。)
内隐偏见
当我们与对我们有内隐偏见的人交往的时候,会感到不舒服,这种方式是接受者能够感觉到但是无法清晰辨别的。另外由于抑制偏见需要付出努力,人们可能会被那些证明他们的消极感觉的信息所吸引,比如:一个不喜欢某个团体的正当理由使我们能够表达偏见而不觉得自己是个偏执狂,从而避免陷入认知失调。(我很公正VS我不喜欢那些人)
偏见产生的基本原因
经济或者政治竞争冲突(19世纪,美国对中国移民态度的转变受到经济竞争变化的刺激而剧烈波动),替代性攻击(一个人遭受挫折的原因太强大,模糊,不可能直接报复的时候,会转向攻击某个个人或者群体,一般是那些不受欢迎,相对无力的人身上。比如煽动者,政客利用人们的偏见,谋求权力。比如,像我们这样的好人总是被愚弄,自动化减少了产业工人的就业机会。这些其实就是一种心理安慰罢了。)维持地位和自我形象(对一个人或一群人做了残忍的事情,大多数人会试图责怪或者诽谤那个人来证明自己的残忍是正当的。说服自己一群人是无用的,愚蠢的,便可以任意奴役群体中的成员,剥夺他们的权利,而不去质疑我们自己的道德感。),符合现行社会规范(从众)。
刻板印象和归因
自证预言:我们对他人的刻板印象不仅影响我们对他人的行为,而且使我们的行为方式能够从其他人那里获得我们所期望的特征。(我怀疑你很冷漠->我会和你保持距离->你回应我的冷漠->进一步证实你很冷漠)
对于没有经历过被偏见绑架的人来说,完全理解偏见目标并不容易,他们也不容易产生同情心。通常情况下,一种自我正义的暗示会潜入他们的态度,将责任归咎于受害者。非常讽刺的是,将世界视为公平公正的愿望,导致了他们将受害者的困境归因于受害者的个性和缺点。
减少偏见的方式
如果人们被迫接收与其根深蒂固的态度不相符的信息,人们就会拒绝他,歪曲他,怎么办?
通过行为的改变来直接影响态度上的转变,反向利用认知失调来影响他们,为了实现共同目标的相互依存被认为可能是当前最好的方案。(拼图课堂打破了内群体和外群体的感知,允许个体发展"一体"的认知范畴。)
年轻人在多大程度上能够从另外一个人的角度看待世界,对他们所有的关系都有深远的影响。当我们发展出理解他人所经历事情的能力时,就增加了我们对他人敞开心扉的可能性,一旦我们的心扉向另一个人敞开,就几乎不可能对那个人产生偏见。
第八章 喜欢、爱
关于喜欢
之前就有看到过这样的观点:如果你想让人们喜欢你,就要和蔼可亲,假装你喜欢他们,对他们感兴趣的事情感兴趣,尽可能多的使用他们的名字。这些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是这样的,特别是早期。针对这些特点,研究者进行了概括:以最低成本来为我们提供最大回报的人。基于这个目标,作者给出了下面5个关于喜欢的影响因素:
- 距离接近(人们越是熟悉,就会变得越发可爱和吸引力)。认知失调会进一步帮助我们看到对方的优良品质。
- 相似性。满足我们感觉正确的愿望。
- 能力。但是这里有一个自相矛盾的点,尽管我们喜欢和有能力的人在一起,但是能力太强的人会让我们感到不舒服,感到自己的无能或存在缺憾,从而对方在我们心目中的吸引力就会减弱。如果我们看到杰出的人,犯错误的话,反而会更喜欢他---破绽效应。
- 身体吸引力。外貌对于男女同样至关重要,只是人们会对批评自己,长相漂亮的人更加严苛。另外,美貌偏见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产生自证预言。认为自己在和美女交流的男士会用一种能够展现她最好品质的方式和她交谈,从而证明自己觉得她的美具有一致性。
- 相信某人喜欢我们(Most powerful),被人喜欢会让两颗心❤️变得更亲密,此外如果我们当前的不安全感(比如刚经历过负面的刺激)和自我怀疑越强,我们就会越喜欢那个喜欢我们的人!反过来说,对自己有安全感的人会更加挑剔,不那么容易接受别人。在特定的条件下,我们往往更容易被那些只喜欢我们的人所吸引!
- 选择悖论,人们认为拥有更多的选择总是比拥有更少的选择好,但是这些选择会妨碍我们作出决定。随着选择的增多,对于完美伴侣的期望也会越来越高,甚至带来不去做任何选择的结果。
关于赞扬
人们喜欢被赞扬,但是不喜欢被欺骗和虚假赞扬。关于施惠,不可附加🙅条件,如果人们觉得有义务归还东西的话,他们不一定会喜欢礼物。(比如一个差生,在你即将给他的学期论文评分的时候,送你礼物)。相反,如果想让人喜欢你的话,试着让别人帮你一个忙(残忍辩护),他会自己说服自己,接受者是一个有吸引力的,应该得到帮助的人。
关于得失理论
我们会更喜欢对我们的喜欢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加,而不是一直喜欢我们的人。反过来也成立,一次"失"对喜欢的影响比一组消极的事件更大。得失理论发挥作用的两个前提:
1.有一个完整的系列来暗示某种真正的变化,态度的逆转,而不是简单的贬义词->褒义词。比如一开始你认为我是愚蠢和虚伪的,后来觉得我是聪明真诚的,而不是慷慨和有运动天赋的。
2.态度的变化是渐进的,并且能让我真正相信的。
两性关系中会看到一些人采用恭维或者打压的方式,先去踩一个人,让后激励她,让她获得认可,会让人获得一种温暖的满足,进而哄骗女人上床,其实就是得失理论的一种应用。但是依赖于技巧而非真实性的关系注定会失败,处于控制中的人会感到安全,但是无法获得亲密。
关于爱情
激情型的爱情和陪伴型的爱情,前者的持续时间一般最多只有18个月,如何从前者平稳过渡到后者?和内隐爱情观有关系,浪漫爱(真爱,灵魂伴侣)和包办婚姻(爱情是随着时间加深的东西,关注的更多的是成长和努力),第一种观念会让彼此对对方有过高的期待。产生冲突的时候,前面提到的"失"会对感情的冲击更大,另外在双方面对冲突的时候,不同的人的处理方式不太一样,这里按照他们处理方式的不同进行了划分,安全型,焦虑型和逃避型。
关于逃避型依恋的人会倾向于不那么忠诚,从而来保护自己。创造自己的自我实现预言:我没有安全感,怀疑你是否爱我,然后会自动屏蔽对方爱我的举动,得出结论,你不爱我。
你总是伤害你所爱的人(刺猬困境)
长期的爱人或者配偶的行为接近了收益上限,但是一个深爱着的人很可能会因为一些问题伤害我们,关系越紧密,过去的尊重和回报历史越久远,退缩就越具有毁灭性。(得失理论)
结婚20年的夫妇,妻子不会因为丈夫的夸张而特别高兴,但是如果宠溺她的丈夫告诉她,不那么吸引人,她将会受到严重的打击。而这个时候如果来了一个陌生人,夸奖了一下妻子,妻子会觉得感觉特别好!这种认可是有收益的。
人们总是在陌生人眼中寻求帮助,而对我们亲密的朋友和爱人的熟悉却使我们失望。如何做,解决刺猬困境?
害怕被拒绝,倾向于将自我保护置于自我表露之上,发生不和谐的事情的时候,情侣们必须在两种选择中选择一种:
- 走一条风险更大但是更加诚实的道路。
- 走一条保护自己免受进一步伤害的道路。
通过分享真实的感受和看法(甚至是负面的),避免陷入停滞,将自己的负面情绪和真实想法隐藏,往往会陷入一个看似稳定和积极的脆弱平台。相信我们的伴侣理解和支持我们,信任我们,关心我们,和我们在一起感到安全,无论困难还是成功的时候都能守在对方身边,主动暴露自己的脆弱,直接说出感受和委屈,采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和让婚姻的满意度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