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终结》

前言

崇尚自由,追求自主的时代,男女都可以定义自己的爱情样貌。但更多的选择,没有为人们带来更高的情感满意度。亲密的婚姻为什么变成了对自由的约束?什么是自由?难道是那种被普通的心理治疗,消费,精心打造出来的自由么?我们从社会学的角度,以司空见惯的自由为起点,一步步尝试解答,神秘的力量是如何,悄无声息地影响人们的情感结构,不爱的过程是如何发生的。分享《爱的终结》。

关于自由

霍耐特定义了三种形式的自由,分别是消极自由,反思自由和社会自由。消极自由和反思自由,基于个人偏好不伤害他人皆可为的基本立场,鼓励人们追求私人的身份认同和目标。比如:不带期望,基于性吸引力,随时可以退出的关系,它们的存在仅仅就是为了正当地追求自己的快感。与这两种自由不同,社会自由克服了自由主义思想无法在个体的自主性和相互性之间调和的困境,以双方都愿意的契约为核心,亲密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成是两个意志之间的契约,遵循的就是社会自由。如今,前面的两种自由实际上已经变成了一种强大的文化力量,破坏着以契约来形成主体纽带的关系。这个过程,涉及到一个关键因素,自我价值定位。

价值定位

在《深度关系》一书中,这里把这本书的截图发出来我们也提到,自恋是人的根本属性,换句话说,确定自己的价值是每个人的追求。而价值的定位,是通过四种不同的场域来完成的,今天介绍其中的两种。分别是:消费对象和情感本体论。当我们进入亲密关系的时候,这两者都会深深地依赖他人,价值的定位会从社会层转移到私人领域,两者形成差异和冲突,“不爱”也由此产生。下面从消费对象开始,看看社会力量的具体作用过程。

消费对象场域

王阳明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要吃包子是天理,要吃世界上最好的包子却是人欲。需求不会被消灭,但是对于需求品味的精进却可以无止境的进行下去。社会学家布尔迪亚,对于品味的研究,有这样的假设:品味不仅稳定,而且形成了深层次的自我内核,它构成了一个人的身份认同。品味精进了,自我认同也就相应发生了变化。通过消费对象的精进,自我会感知到自己的进步。如果双方的关系是基于爱好,旅行等消费文化组织起来的,情感世界,其实就是消费世界了。那么,当不同的个体不能以同样的方式来适应更新换代的要求的时候,双方共同的消费对象就会成为关系破裂的导火索,一方会感知到彼此的情感世界格格不入,从关系中抽身而退就会发生。

情感本体论场域

在关系中,女性会更加关注自己的情感状态,诉诸自己的情感需求,感觉到不被爱是女性常常提到的抱怨。(例子可能不太恰当,无意冒犯,仅仅为了更加形象一点)“拥抱的时候不够靠近,说话的时候不够认真。”这些委屈的背后,认定了一个实实在在的规范的存在。在这个规范中,规定了情感应该如何被感受、表达和交流,我们称这个现象为情感本体论。然后,以情感本体论为基础,女性提出自己的情感主张,阐述情感期望,以及为互动提供脚本。如果仔细考察,会发现,情感本体论以不定的情感为基础建立关系,这样的关系会遇到下面的困难。困难一:情感本体论会成为一个中介,为关系加入新的不确定性。比如心理治疗提升了人们对自我价值的意识,使愤怒成为人们应对自我价值遭受威胁时的正当反应。多爱自己,远离焦虑,摆脱讨好行为,一整套保障自我价值在情感互动中安然无恙的技能,会反过来动摇婚姻中隐含的规则,依赖和自我的矛盾性会被在治疗后被放大。其次,经过心理治疗后强化的自我,发展了曾经被“物化”的欲求,会带来过高的尊严期许,进而让人们开启防御策略,重新改变关系的框架。比如曾经很怕和丈夫吵架,顺着丈夫意思的女性,在经过心理治疗后,会开始接受和丈夫看法不一致的事。可是当她真的提出不一样的观点的时候,发现丈夫根本没有理会她,她只能重新做回过去的自己。但是原本的她还可以爱丈夫,新的“她”已经做不到了,这无疑是对原本关系的破坏。最后,心理学给人们提供了自我目标和叙事逻辑,为情感重新赋予了框架和结构,而这会进一步加强情感本体论,对规范的要求也会更加理所应当。(除了心理治疗,还有其他的方式通过情感本体论影响关系的稳定性,这里不做过多介绍,详情可以参考原书366页)。对情感本体论规范的反驳,可以参考《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之道德来自哪里中有对于“应该”的解释。
情感本体论以情感维系关系的第二个困难在于:情感本身在互动中,处于未命名,未被关注状态的时候,进行的更加顺畅,但如果我们关注情感,比如,当我们说出“我感觉你没有那么在意我”的时候,情感会转变为一种“事实”,退化为一个维度的结果,忽略其他维度,比如“他为我也做了其他很多事情”,“今天是我状态不好,来大姨妈了”。原本不知晓的需求偏好,在情感被注视的时候,会成为新的需求,进而对关系的稳定性产生破坏。这背后的原理如下,我们说出的那句话,其实代表了一个决策,根据沃尔特的需求量子理论,人在决策之前,不同的需求偏好相互对立,我们实际上并不知道自己的需求,决策前是不确定的。在主体表达自己的偏好后,再进行决策,其实是塑造和发现了需求。(这一块也可以同步参考另外一个视频,把图片放上来《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之是否存在自由意志,决策前的动因冲突其实暗含了人们并不知道自己的需求,它只是人们脑海中的想象,和这里的需求偏好吻合,最后的决策则代表了在那个状体下行为的必然性)

总结

本书作者伊娃·易洛思,社会学家。她发现,当代的自由背后,有诸多的模糊地带,不再是对美好生活的自主计划和定义,而是被消费市场用来塑造消极关系。作为社会中的个体,被索取了过高的心理代价,心理产业帮忙管理着各种情感伤口和心理裂痕,但也有其局限性。最后引用书中的一句话结束今天的分享:“要看清鼻子底下的事情,你必须不停地进行挣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