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期来看,真正能够成功的是那些不率先"背叛"的个体,做个好人吧!(注意前提必须是重复博弈)
- 第12章《好人终有好报》中对于"重复囚徒博弈"策略的探讨,得出采用"针锋相对"的善良策略最后胜出,这一章节的分析很美,可以反复看看。
- 学会将一个看似"零和博弈"的争议转换为"非零和博弈",比如离婚案的夫妻,往往双方的律师可以享有丰厚的报酬,甚至在互相博弈过程中,消耗顾客的腰包,大赚一笔。顾客们被迫走进一场"零和博弈",律师们却得到了"非零"。
- 区分零和和非零和,认清自己是否在"嫉妒"(希望获得比对手更多的钱),彼此是否可以合作,双方收入最大化(追求从社会手中得到绝对数量较大的收获)。
- 人类社会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特点,性的炫耀行为。
- 按照进化论,有不同性别个体存在的地方,喜欢炫耀的应该是"雄性",比如说孔雀和极乐鸟的求偶行为,"雌性"则是朴实无华的。但是,在我们的社会里,现在是反过来的。个人猜测🤨,因为现在国内文化的出发点,不在是为了繁衍基因,而是为了个体欲望的满足,所以雌性不惜背上"浪荡"的名号,来刺激雄性为她产生消费,也不愿意"羞怯"?
- 第9章《两性战争》中对于"家庭幸福策略"和"大丈夫策略"(4%的雄海象占有88%的雌性资源)的探讨。
- 成功基因的一个突出特性就是其无情的自私性,但是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也会滋长一种有限的利他主义。
- 关于利他性的定义:牺牲自己的利益,从而增进另一同类实体的利益,这里的利益指的是"生存机会"。
- 自私的例子:雌螳螂喜食同类,黑头鸥吃邻居的雏鸟,帝企鹅集体等待第一只入水的行为
- 利他的例子:工蜂刺人行为,通过自杀形式的方式来守护蜂巢。小鸟看到鹰靠近,会发出警告⚠️,这种行为会让自己处于危险的境地。
- "生物进化是为其物种谋利","个体成员为了本群体的利益准备牺牲自己"等群体选择理论来解读进化过程是有问题的,更加正统的理论是"个体选择/基因选择"。前者更加符合大部分人的道德和政治观念,所以听上去更有吸引力,但是实际上在本书的例子中是无法解释很多生物现象的。类比,我为人人这种概念是不是也有问题?好人这种概念是不是也有问题?既然有问题,为什么会存在,一定是有原因的,是什么呢?
- 进化稳态策略(ESS)
- 同一物种之间存在着竞争,自然界中会发生屠杀和相食的现象,但是为什么动物间的搏斗具有克制和绅士风度的性质?
- 史密斯"鹰和鸽子"的进犯行为的论述过程。
- 于人方便,于己方便,每个生物个体,都在尽最大努力让自己的基因延续
- 鬣狗成群猎食捕捉大野兽,蜘蛛齐心协力织造公共网,鸟类V字形飞翔。
- 通过职虫不能生育,来理解蜜蜂为什么会自杀,以及生育(雄虫,雌虫)和抚养(职虫)是如何在种群的进化中扮演不同的角色的。
- 了解职虫为了最大限度地繁殖它们的宝贵基因,把他们的母亲当作生育机器,需要遏制母亲生育相同数量的兄弟的自然倾向,影响性比例。
粤ICP备20211312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