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出一个好决定》
背景
全书围绕一个主题,"如何尽可能的提高你决策的准确率"(这个是没有办法去横向比较的,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时间又是不停的流转)。核心的观点是良好的决策基础是理性,后面的几个章节针对理性容易失效的环境,提出了各种各样具体的场景加以辅助补充。
我的看法
我想说的是:这个观点我持怀疑态度。良好的决策基础在我看来还有悟性,他不属于理性这一层,是类似于拼尽全力,对行业,对业务有深刻理解之后的一种洞察,一种直觉的体感。理性作为决策的基础更加适合于强逻辑依附,问题收敛,具体执行,任务拆解的情况。但是对于重大决策,企业方向,我认为更需要的是理性加持下的悟性。然后书里面很多的一些具体场景的理性应用,可以作为警钟提醒⏰我们。
本书第二部分给出了一个测算表,用来量化你的各种特性。比如你的冒险性,你是否能控制你的情绪,你是否是一个完美主义者等等。
在基于第二部分之后,会得到一个综合的个人评价,为后面的章节的改进提供基准(你自己参与了第二部分,会不自觉的去对照,去相信,行为一致性)。书里面有一些内容是值得我们去考虑一下,提醒自己的,具体来说:
面对沉没成本:你是否敢立刻割舍(谈恋爱,发现方人品有问题之后,是否能够不自欺欺人的承认,并且果然放弃)。
面对情绪波动很大的情况:你是否能够觉到,识别到自己的状态,克制做出冲动决定的倾向性。
再比如:锚定效应对你决策的干扰,我们买房子或者谈彩礼的时候,销售会给出一个很高的均价先锚定价格,然后在退一步来促进成交。
再比如:选择性偏见。每个人看到的世界其实都是主观的,是夹带了自己的经历,训练和兴趣的投射,你是否能够尽量客观的衡量自己的偏见,局外人又是如何看待的。
再比如:框定偏差。这个框定偏差,我更倾向于理解成定位不同,比如作为一个房产销售推销房子的时候,可能需要框定客户的思路,房子是投资品。再比如好学生上课看书睡着,和坏学生看书睡着,老师面对两者的反应可能不同。打瞌睡的时候都在看书 vs 一看书就打瞌睡。